文/施云桂 京江晚报副刊文章
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他在伦敦的旧居早已改造成为世界知名博物馆。但是,我们的寻访却费了一番周折,原因是博物馆大门确实小了点,还整天紧闭着,全靠绿色指示牌引导,而且需要参观者按铃才能开门。
狄更斯故居博物馆坐落在伦敦道堤街上,是一座乔治亚风格的建筑。这里收藏着大量狄更斯手稿、首版图书、绘画作品、当时的家具等,还有他与妻子凯瑟琳订婚的戒指。因此,被狄更斯迷们视为珍宝之地,吸引着全世界的文人墨客来此感受狄更斯的文学遗风。
这是一幢独立式别墅,外墙上的标识很小很高,从外观看是一户很普通的人家。我们进入这幢4层楼建筑参观,房间均辟为展厅,复原了当时狄更斯一家的生活场景。主卧室有一架双人床,小碎花布床帘具有典型的英格兰乡村风格。餐厅和厨房相连,桌椅和餐厨具很整洁。走廊过道墙壁上悬挂的油画,都是狄更斯的作品,反映的是19世纪的街景。
故居2层是有着维多利亚风格华丽布局的客厅,布置优雅美观,大红色的窗帘,一红一绿两把沙发椅,书架上摆放着狄更斯的作品。客厅一侧有一架钢琴,上面放着翻开的琴谱,仿佛刚有人弹奏过。客厅墙上挂一面艺术镂空边框的镜子和两幅画,墙纸花纹素雅大方。
客厅隔壁是书房,陈列着《匹克威克外传》的手稿和连载这部作品的杂志。窗前有一张木桌,狄更斯在这张桌子上创作完成了代表作《雾都孤儿》和第一部浪漫主义作品《尼古拉斯?尼克贝》。狄更斯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天才,也是一位以反映现实生活见长的作家,他的作品以高超的艺术手法,贯彻惩恶扬善的人道主义精神,描绘了包罗万象的社会图景,表现出揭露和批判的锋芒,塑造出众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在3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狄更斯写了15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还有随笔、游记、评论、戏剧、诗歌等,为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作了卓越的贡献,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楼梯拐弯处的石凳很简朴,睹物思人,我们仿佛看到狄更斯利用写作间隙短暂放松,坐在上面休息的样子。掀开窗帘,可见小院里不知名的略带神秘的石刻头像和色彩跳跃的花花草草,那里留下了狄更斯的足迹和气息,尽管小院有点破旧,但我还是拍了好几张照片。
故居展品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是狄更斯穿着绣花衬衫的一幅幼年照片,看上去像个秀气的小姑娘。由于家境深陷危机,他12岁被送进鞋油厂劳动,每天工作11小时。童工经历使他关心底层生活,并成为后来的写作素材。他19岁时担任记者开始写作,成为享誉国际的作家。地下室有一面牢狱铁墙,据说是狄更斯自己设计的,为了纪念童年那段流浪生活。
狄更斯时期,欧洲延续着“中国热”,拥有中国物品是一件奢华的事情,名流以及上层社会谁的家里没有一两件中国物品,会被人瞧不起。我们在狄更斯故居内看到很多中国的物件,特别是在顶楼陈列室里,收藏的中国瓷器不计其数,让我思绪万千。
故居地下室是售品部,出售有关狄更斯的纪念品。那里有一尊大卫.科波菲尔的塑像,长长的头发,英俊的面孔,整齐的学生制服和锃亮的皮鞋,大礼帽放在身边,雕刻十分精细。我非常喜欢这尊塑像,正如我非常喜爱这部小说一样。
狄更斯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正处于鼎盛时期。伟大的时代诞生伟大的人物,狄更斯是英国近代文学史上可与莎士比亚媲美的伟大作家。他最著名的《双城记》、《雾都孤儿》、《老古玩店》、《大卫·科波菲尔》等等,都是我们中国读者熟悉和喜爱的世界名著。
在馆内参观,博物馆工作人员装扮成狄更斯家的女仆,形象地给我们讲解各种趣闻。她告诉我们,博物馆每年组织纪念作家诞辰、作品研读等活动,吸引了众多“狄粉”。英国社会对文豪的景仰,对文学的珍视,让我们动容。
(载今日《江花》周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