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云桂 京江晚报副刊文章
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欣赏了莫扎特专场音乐会之后的第二天,我们驱车来到莫扎特的故乡萨尔斯堡,聆听莫扎特的故事,感受莫扎特的魅力。
萨尔斯堡依山傍水,古色古香的城堡和宫殿,景致迷人的街道和湖光山色,是一座有着浓郁艺术氛围和古老文化气息的城市,也是怀古、漫游的好地方。
我们在萨尔斯堡参观的第一个景点是莫扎特故居。莫扎特故居位于萨尔斯堡粮食大街9号,这是一座米黄色的6层楼房,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诞生在4楼的一间卧室里。现在这个卧室的外墙上,镶嵌着白色的艺术字体“莫扎特出生处”。一面长长的奥地利国旗从6楼一直垂挂到2楼,拱形大门旁挂着“莫扎特博物馆”的牌匾,楼顶上还有莫扎特头像浮雕。进故居参观的游客各种肤色的都有,还有一群当地的孩子在老师带领下认真观看图片、听着讲解。2楼和3楼陈列着莫扎特创作的乐谱手稿、与亲人友人的来往书信和照片。4楼是莫扎特一家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客厅、书房、卧室、储藏室和厨房各有一间。卧室里放着幼年莫扎特使用过的小提琴、羽管键琴、钢琴以及当年的老家具,还挂着一幅莫扎特的头像画。
莫扎特是一位音乐神童,6岁就能创作乐曲,7岁时创作的处女作《奏鸣曲》就引起关注。莫扎特14岁的时候被任命为宫廷乐师,一当就是7年。在这7年里,莫扎特创作了大量交响曲、小夜曲、钢琴曲、弥撒曲、小提琴协奏曲、巴松管协奏曲、咏叹调以及其他宗教音乐作品。1781年,莫扎特辞去宫廷乐师职位,迁居维也纳,在贫困生活中创作了大量不朽的音乐作品,如歌剧《魔笛》、《唐·璜》、《后宫的诱逃》、《费加罗的婚礼》等。1791年12月5日, 35岁的莫扎特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莫扎特故居在二次大战期间遭遇厄运,被炸坏了一大半,现在的故居是按原样修建的。聪明的萨尔斯堡人没有将被炸坏的老房子拆了造新楼,而是精心按原样整修,一切都恢复到原来的模样。他们懂得,世界各地每年有无数的游人要来萨尔斯堡,其主要目的就是想感受莫扎特,瞻仰莫扎特,亲近莫扎特,就是想闻一闻莫扎特故乡迷人的花香,吸一吸莫扎特故乡纯净的空气,听一听莫扎特优美动听的音乐,看一看莫扎特当年住过的房子。尊重历史、尊重名人的萨尔斯堡人满足了人们的这种心理。
莫扎特故居门前的粮食大街是一条窄窄的石条路,也是步行街,大街从头到尾都飘荡着莫扎特的音乐声。大街的一头连着莫扎特广场,大群鸽子起起落落,广场上有街头艺人的精彩演出;广场中央竖立着莫扎特的全身铜像,络绎不绝的游人都喜欢在铜像前拍照留念。大街两旁的小商店一家连着一家,最好卖的商品是莫扎特牌巧克力,还有各种各样以莫扎特名字命名的纪念品。我们用餐的中餐馆也在这条大街上,离莫扎特故居很近。
莫扎特21岁离开萨尔斯堡时,这里还没有音乐厅,也没有歌剧院,但现在已经是欧洲的音乐名城。从1945年到现在,萨尔斯堡每年夏天都要举办为期5周的莫扎特音乐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人。在离莫扎特故居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米拉贝尔花园,是当年电影《音乐之声》的取景地。影片中的家庭教师玛丽亚,领着孩子们在漂亮花园里的欢声笑语,在绿色山坡上放声高歌的场景,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穿过花园途径一条河,正是这条河将萨尔斯堡分成两半。在河边走不了几步就能听到有人弹唱音乐的声音,让我们深深领略了这里浓浓的音乐氛围。这里清新绝美的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不绝于耳的美妙音乐,给我们留下了非常美好的记忆。
在音乐神童的美丽故乡,在举世闻名的音乐之城,一代又一代的萨尔斯堡人在这延绵的盛宴中得到了丰厚回报,分享着随着年代久远而日益增值的莫扎特无形资产的收益。我们在这里漫步,感受到了音乐神童的无穷魅力!
(载2013年12用2日“江花”副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