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老汽车兵的博客

做自己想做的事 过有规律的生活

 
 
 

日志

 
 
关于我

★自由撰稿人 ★旅游摄影爱好者

走在淮河岸边  

2009-10-10 23:01:32|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走在淮河岸边

施云桂

汽车在宁洛高速公路上疾驶,映入眼帘的是一展无垠的绿油油的麦苗和黄澄澄的油菜花。

我的心情顿时激动起来:我又回到了淮河岸边!我又踏上了淮北大平原!

我的激动是有缘由的:30年前,我所在的部队负责淮河流域驻军的供应保障,长年在淮河岸边和淮北大平原上架设管线、搭建浮桥、运输军需。年复一年,能不熟悉这方土地?只是后来转业地方,先蹲机关后下海,忙得什么都顾不上,没时间去想过去的事情罢了。

这两年闲了些,重访故地的想法日甚。今年一开春,我自己驾车,特地从苏州接上战友老沈,目标选定“第二故乡”……

我第一次来到淮河岸边,走近这大平原,是上世纪70年代。大平原原始状态的平展广袤,几乎望不到边际的苍茫博大,让人感到视野无比开阔。血气方刚的我真想站在淮河大堤上大喊一声,在它裸露平坦的原野上赤足狂奔。可是,当我们与乡亲们近距离接触时,看见的是衣衫褴褛的村民端着粗糙的饭钵,蹲在低矮的茅草房泥墙跟前喝着山芋粥。这里,虽然不是生我养我的祖籍故里,但成了我人生跌宕转折的境遇中落下沉重脚印的地方。我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第一次触摸到大地的脉搏,淳朴善良的乡亲让我终生难忘。

那时的淮北大平原广种薄收,近乎一片荒芜,灰黄的田野上很难见到耕种劳作的人。偶尔眺望远处,或许还能看见光秃秃的田畴上躺着一个身着灰衣的农民,身边横放着铁锹或锄头,脚边跳跃着觅食的鸟儿。好不容易见他翻了个身,他却侧过身子换个姿势又睡了。太阳露出笑脸,有时还能望见酷似古战车模样的木轮大车,载着半车粪肥或草木灰在村边泥路上缓行。树木稀疏的村庄里,满眼都是泥墙草房,老人靠在墙根聊天,男人蹲在树下玩牌,女人结伙在纳鞋底,有几个孩子在晒场上捉迷藏。

眼前的淮北大平原还是原样的天空,原样的土地,但似乎有一个大手笔大气魄的画家,用浓墨重彩泼洒了一大片无边无际令人心旷神怡的绿。踩着满眼的新绿,穿过热闹的集镇,来到熟悉的村落,在淮河儿女祖祖辈辈栖居苦熬的泥墙草房的地基上,矗立起一排排农民新居,错落有致的农家庭院中,我一次又一次迷失在农民陌生的笑脸中。小岗村办起了食品加工、养殖种植等企业,吸引了一批大学生来这里创业。小张庄建起了漂亮的农民公园,走进动物园,徘徊游乐场,漫步亭榭画廊,似乎在游览山清水秀的江南园林;兴致勃勃坐上人工湖里的快艇,飞速滑过湖面时,心像飞溅的波涛激荡起来……

淮河岸边我曾住过的军营,特别是军营附近的乡村,我很想去看一看。但因年代久远,物是人非。当年迎接我们运送救灾粮的公社宋书记和给我们讲述淮河掌故的胡大爷已无法联系。在我的记忆里,当时胡大爷听说我们很快就要离开军营,难舍鱼水之情,叹了口气对我说:“唉,你们能留下来就好了,我们这里需要你们这样有文化的年轻人啊!”老人真挚恳切的神态深深触动了我,冲动中的我真想留下来与乡亲们共同建设家园。可是,当我们像笼中的鸟儿急不可待飞向大自然,离开军营走向大大小小的城市时,我甚至没有抽出时间向乡亲们告别,就匆匆逃离贫穷的淮北平原扑向富庶的江南小城。今天,当我走进绿色的平原,在农家庭院前默默徘徊沉思时,只感到内心深深的惭愧和无言的忏悔,穿越时空的隧道和历史的长河,空谈忧国忧民是很渺小和脆弱的。面对此情此景,我豁然彻悟,祖祖辈辈靠吃山芋粗粮艰难生存的淮河儿女,在他们饱经沧桑的强壮体魄内,不知蕴含着多少创造家园的巨大潜力。一次又一次汹涌的洪水冲走了他们初具规模的家园,却无法冲垮他们重建家园的梦的渴求。现代交通的飞速发展,更使那有着北方人的强悍和南方人精明的淮河儿女,不失时机地用更大的气魄,更大的手笔,潇洒自如地去建设更加辉煌的明天。

走在淮河岸边,30年的时空距离,恍若隔世。

 

 

  评论这张
 
阅读(530)| 评论(4)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